DB61∕T 1841-2024 河流湿地修复技术规范(陕西省)

ID

1D79BF6B21F4488AA13E02A03FE9E160

文件大小(MB)

0.91

页数:

16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9/3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DB61/T 1841—2024,I,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原则.2,5 退化等级评估2,6 基底修复.2,7 地貌形态修复2,8 河岸带修复2,9 水环境修复2,10 植物恢复 3,11 动物栖息地修复3,12 成效监测与评价3,附录A (规范性) 河流湿地退化等级评估指标表.4,附录B (资料性) 河流生态型护岸类型表.5,附录C (资料性) 常用湿地植物种类及生态习性.8,附录D (规范性) 河流湿地监测指标11,DB61/T 1841—2024,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合阳县黄河湿地保护中心、陕西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谢治国、李联队、于军胜、俞靓、高娅妮、吴爱姣、杨波、李军保、何冰、王,华强、雷秀云、孙瑞鑫、刘艳什、姚遥、邓小明、乔千民、卢爱刚、王志平、张璐、田晓征,本文件首次发布,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负责解释,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电话:029-68292035,地址: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东路3号,邮编:710016,DB61/T 1841—2024,1,河流湿地修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河流湿地修复的基本原则、退化等级评估、基底修复、地貌形态修复、河岸带修复、,水环境修复、植物恢复、动物栖息地修复、成效监测与评价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河流湿地修复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8744 土工合成材料塑料三维土工网垫,GB/T 42532 湿地退化评估技术规范,LY/T 2090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LY/T 2899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LY/T 3353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SL/T 80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T/CWEA 7 河湖淤泥处理处置技术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河流湿地river wetland,围绕天然河流水体而形成的河床、河滩、洪泛区、冲积而成的三角洲、沙洲等自然体的统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洪泛湿地等,3.2,基底substrate,湿地地表的底层物质,一般为土壤,也包括人工砂、纤维,可为植物繁殖和生长、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及繁殖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理化条件,3.3,生态型护岸ecological bank protection,在传统护岸技术基础上,利用活体植物和天然材料作为护岸材料,既满足岸坡防护要求,又能为生,物提供良好栖息地条件、改善自然景观的护岸结构,DB61/T 1841—2024,2,4 基本原则,4.1 生态优先、自然修复,根据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力,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合理选择修复措,施。优先开展退化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自然修复,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4.2 统筹兼顾、整体修复,遵循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统筹考虑水陆、动植物、结构与功能关系,推进一体化生态修复,4.3 因地制宜、科学修复,对退化河流湿地进行全方位诊断,厘清退化原因,充分考虑河流湿地所在区域自然禀赋,根据生态,修复潜力,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分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实施,5 退化等级评估,5.1 按照GB/T 42532 要求执行,5.2 评估指标见附录A,6 基底修复,6.1 当基底有较严重污染或遭到破坏时应进行修复,6.2 宜参照原有地形地貌,以稳定河岸、满足动植物生长为目的来选择修复措施,6.3 淤积状态的基底,应参照T/CWEA 7 的规定执行,6.4 水流冲刷造成崩岸或具有崩岸风险的基底,应参照原有状态进行修复,7 地貌形态修复,7.1 人类活动引起的河床受损、河流渠道化、河岸硬质化、水土流失、河道水文连通不畅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时,应进行地貌形态修复,7.2 地貌形态修复以河流水文规律为基础,遵循形成的水陆格局,7.3 常用修复方法有河流平面形态蜿蜒性修复、断面形状多样性修复、地貌单元生态重建等,8 河岸带修复,8.1 河岸带生态功能受干扰时,应构建自然型驳岸,恢复其自然形态,8.2 坡度平缓、岸坡较稳定的河道,宜采用生物措施进行修复,8.3 坡度较陡、岸坡易受破坏的河道,宜采用块石护坡、透水砖护坡和生态袋护坡等进行修复,8.4 生态型护岸采用具有透水性好、适宜植被生长的柔性材料和结构型式,见附录B,9 水环境修复,DB61/T 1841—2024,3,9.1 现状水环境不满足河流水功能区划目标时,应进行水环境修复,9.2 常用修复方法有改善水质和控制水位,9.3 应选用外源污染拦截、内源污染削减、河水净化等改善水质,并预防藻类堆积,10 植物恢复,10.1 湿地植被覆盖度降低或植物种类减少时,应进行植物恢复,10.2 参照周边区域的河流湿地植物特征及其类型进行恢复,10.3 结合水位变幅、水深、透明度、基质等确定湿地植物类型,见附录C,11 动物栖息地修复,11.1 保持原有地形基本不变情况下,营造水生动物及湿地鸟类栖息地,11.2 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植物群落恢复等动……

……